为人修行根柢,为学做事头脑——儒家心性之学的烂熟
高阶六期理论研习第三册为蔡仁厚《王阳明哲学》,此书专论阳明心学,对修身为人处事,心性的涵养很有帮助。在读正文之前,我们把文章的目录读了四遍,这样能比较清晰地了解到作者的思路和意图,对本书也有一个大体的架构。
一,内容介绍
《王阳明哲学》提出了很多王阳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,是研究王学的代表作。“四句教”“致良知”“心即理”是王阳明哲学的中心思想,这些思想是如何发展而来?具有怎样的人生意义?明代中叶以后,王学何以成为历史上最显赫的学派之一,甚至传至日本?这些问题,在书中深入浅出、循序渐进的论述下,都得到解答。
二,主教冯文举老师心得分享:
或谓颜回“才动才觉,才觉即化”虽高明,然无着手用力处。不然。
人心不善之念,岂有不知?私欲萌动,不去为恶,难;纵不为恶,恶念不姑息放过,除恶务尽,亦难。
其实,说难,还是私欲作祟;光明既弱,黑暗裹挟,恶性循环,本心陷溺矣。
若真能依良知而行,则为简易,如此,则私欲不能阻隔,天理流行矣。
有人工作貌似很用心,但忙得团团转,且没有头绪,最终搞的自己心烦意乱。其实根本在心性未定、未成熟耳。
倘真能主一于天理,常警觉提撕此心,则良知为头脑,自能明觉应物耳。
有人说,读经教师要有活泼的心灵,随时观照点拨启发学生,要因材施教。
这种提法,应无大碍。但若向下求得许多节目,让教师考虑得太周详,似是朱子格物致知、本末兼顾的路数,而非阳明心学、读经心法本旨。
教师若有教学诚意,纵呆呆地教,亦是上上法门,高明而无高明相矣。一般水平教师可操作,纵使是高水平教师,也要如此教,如此方是赞天地之化育之人师也。
三,学员心得分享。
黄福群:王阳明是为什么要读经典最好的诠释,从一说话就会背四书五经,到幼年又励志读书学圣贤,到中年仕途遇挫九死一生,龙场悟道无一不在告知世人:只有内心足够强大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,宠辱若惊。
林晓哈:看完《王阳明哲学》,感觉阳明之学真的简易之教,因为心外无理,心即是理,所以无论有事无事皆应在心上做工夫,最真切的道德实践功夫——致良知。知道这样做好就去做,知道不该这样做便不去做就可以了。
刘金华:阳明哲学首读罢,莹澈透明良知发。
犹如清泉心上流,点点滴滴在升华。
从心而行实可达,孝悌忠信满心发。
喜怒哀乐皆从容,我心光明道老大。
钟翠群:看完这本书后内心很感动,尤其看到他临时前一句“此心光明,夫复何求”。王阳明从立教致良知学说后不光是嘴巴上说说而已,他在他后半生都是按照一切从良知出发,其体现在他亲民和建立功上真正做到知行是“一”。
张译文:深刻感受到阳明先生一生的庄严与坦荡,同时也深知“为人不易,为学实难”。良知现成绝无可疑,但难点就在如何“致”,如何体现“良知”,从良知而行,有时候很简单,有时候却非常难。
陈接军:一、“此心光明,夫复何言”是王阳明一生立内圣、开外王的光明磊落之参照。
二、对《尊经阁记》中的“一也”有了豁然之开悟,一即心,心即理,心即良知,凡事皆向内求,向心求,皆有太阳一出,积雪全消之功效,道中求学亦即此理也!
薛春黎:昔日读书不明,功夫了无长进,皆因心之本体不明,四书五经皆言我心,仁(良知)真乃功夫源头。愿返本开新,克己归仁。
王艳艳:王阳明气质刚毅,胸怀坦荡,意境超越。兼具儒家仁且智与道家逍遥的灵,将其在人生中中发挥到了一个极致,可谓无入而不自得。他不只建立了致良知,且把这种学问用到自己的人生,发挥得淋漓尽致。让我对读经的意义和事业刹那间有了无比的信心和力量!
李蕤:如入幽兰之室然,虽未窥见室奥,亦染得个遍体熏香,神清气爽,且颇觉良知涌动不已!
谢丰惠:所谓的良知不但要知是知非,还要知行,只要到此地步,才能达到心安,才能达到王阳明所谓的“洒落”之地步!
张淼:1、把读的经典从知识转化为智慧。
2、阳明先生的成长经历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
3、阳明先生“此心光明,夫复何言”把良知知行合一发挥到极致。我们经常看到天下那么多孩子没有读经也要从良知而行,尽自己能力宣导读经。
谭涓涓:读完阳明心学,才明白人生的大道其实都在自己心上,都得从自己心上去感知事事物物,一切功夫回归到自己本心而做。从自己的良知发出正念的力量,正如太阳一出,积雪全消。
贾轶:天下无心外之物,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与天地万物同时感观,感则俱感,寂则俱寂。对于事事物物,从吾心良知天理去感通,是便是是,非便是非,不能欺瞒自己的良知,实实在在依着自己的良知去做,善念一发,恶便消除,才能落得稳当快乐!
田弘原:为人处事即从良之心直发用,若发出真良知实属不易,只要虚心应物,使人各得尽其情,做此功夫要有无休止克己与为己之心,要契合道德境界,天地境界,艺术境界,通而为一,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,即为人是为己,为己也是为人,良知扩充。
张丽程:知道了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区别,陆王讲致知格物,朱子讲格物致知,天人本一和天人合一的区别,为什么判程朱理学为别宗。知道四句教释义:无善无恶心之体,从理上说这个本体是道德之根,存有而不活动纯善的心体。
(道中书院 黄颖 编辑)
微信名:道中書院
共學適道|守先待後
微信ID:daozhongdujing
↓↓↓